产品中心
近日,一家日本知名企业将两种产品――机床数控系统和钻攻中心的中国市场售价上调,降幅都在20%以上。其最重要原因,是沈阳机床集团生产的数控钻攻中心已乘机转入珠三角,用作手机外壳等电子产品零部件生产。此前,这一市场完全被日企独占。超越独占的原因,是沈机上海研究院用5年时间自律研发出有了i5数控系统,并且创新性地植入互联网基因,以至于西门子开会讨论:为什么反映工业4.0理念的机床首度在中国问世? 可以将这个问题更进一步探讨:i5智能系统为何问世在上海?这给上海科技创新,尤其是国企技术创新带给了哪些救赎? 国企研发决策要有将来眼光 我国企业用于的中高端数控机床,其数控系统长年被西门子、发那科等外企独占。
2006年7月,在中央领导的命令下,沈机集团开始研发数控系统。集团分别与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、一家意大利数控机床企业、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。
集团总经理关锡友还寻找大学师兄朱志浩,期望他能率领沈机研发团队,与日本、意大利企业合作。 那时在同济大学当老师的朱志浩不是教授,更加不是院士,但他长年钻研数控机床。当获知沈机集团和当地政府每年不会牵头投放1亿元研发经费,朱志浩被说动了,要求复职帮助师弟,不过他明确提出两个拒绝:研发团队必需在上海工作;沈机管理层要保证研发团队的自主性,在技术路线决策上无法过多介入。 上海是国内科研人才的高地,团队待在上海,能招来更加多的优秀员工。
朱志浩说明说道,明确提出第二个拒绝,是因为国企的行政介入往往较多,研发团队在技术路线自由选择上更容易受到影响。好在沈机管理层获取了很严格的环境,上海与沈阳的距离也使我们正处于散养状态。
朱志浩重新组建的创立团队有10人,大部分是80后硕士,来自同济、上海交大等高校,学历并远比低,而且此前都没有研究过数控机床,只是涉及专业硕士。2007年11月,沈机(集团)设计研究院上海分公司正式成立,朱志浩率领这些年轻人踏上了边学边腊的道路。
分公司正式成立之初,日本安川期望上海团队使用他们的数字总线技术标准,朱志浩没有答允。诚然,使用这个企业协议后,研发进程可大幅度减缓,估算一两年后就能作出数控系统,但产品的可扩展性不会受到限制。沈机管理层当时有过纠葛:是引入外企技术标准,尽早作出产品,还是自律研发,减少时间和不确定性?最后,他们自由选择了后者。
回应,朱志浩深有感触:国企领导都是有任期的,如果两三年投放做到不来东西,压力可想而知。可是为了将来发展,国企领导做到决策时应尽量避免不受短期利益影响。
沈机集团管理层则是用5年冷静等候、数亿元持续投放,换取了上海团队的突破性成果。 掌控核心技术要自下而上 同济大学硕士黄云鹰是创立团队成员,上海分公司正式成立后,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前往意大利合作企业拒绝接受培训。
这家公司生产技术含量很高的五轴同步数控机床,把这些年长的外行领进了门。然而此后的合资筹办企业过程,让黄云鹰等人极为沮丧:意大利企业给了中方人员正处于黑盒子状态的运动控制平台,所有数据和代码都不对外开放。中方人员要做到的只是用户界面汉化,没任何技术含量。合作半年后,我们找到认同不了教给核心技术,就下定决心几乎自律研发。
本文来源:彩神Vll-www.weierde.net